大新闻!内乡“登上”了新华社!
编者按:
1月21日,新华社发售《习近平讲述的故事 | 莫以百姓可欺》音视频,该视频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述挂在内乡县衙博物馆三省堂外的楹联故事居多线,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讲述朴素深刻的清廉之道,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中,要紧紧抓住民心这个仅次于的政治,竖立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始终要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该部长达5分多钟的视频在今日新华社客户端上线后的1个小时内点击量就超百万。该视频一经上线,已在新华社客户端和“自学强国”学习平台的首页置顶。还将在人民网、新华网等众多“国字号”重量级网站全网推送。
此视频的播映,开创了我县在新华社通过音视频形式重点点评内乡的先河,该视频全网全覆盖面积的推送,对提升内乡县衙博物馆、“天下第一团”内乡宛梆、中国书法之乡、宝天曼等旅游景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起着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该部视频的播映,使内乡县衙博物馆的镇馆名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仅有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再次名闻海内外。尤其是该名联又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的讲话再“衔接”、再“相见”,具备很强的政治意义。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 | 莫以百姓可欺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仅有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讲述了这副对联的故事。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副对联?我们又能从这副对联中得到怎样的救赎?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即将开会之际,本期《习近平描写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内乡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康熙初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叛乱。朝廷派兵征讨之后,仍派重兵驻守襄阳。然而,部分军士却经常回到内乡捉弄百姓、骚扰民家。内乡知县高以永不惧军威,依律惩处捉弄百姓的军士,内乡县以求太平。
当时内乡庄稼荒芜、经济萧条。面对如此不堪的县情,高以永深感责任重大,便写下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仅有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时刻提醒自己做个好官。
高以永垦荒田,给百姓放种子,带领大家栽种桑、麻、枣等经济作物,很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高以永一生清苦过人。病逝后,人们发现他居然没有留给任何财产,连灵柩都需要靠亲友资助,才得以葬。
广大党员干部不应坚守廉洁自律的拒绝,真正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专责:幸培瑜、韩�|
编导:王志斌、彭卓、甄晓博、李俞辉
记者:王志斌、张彩霞、杨静
摄制:张健
纸盒:夏勇
海报:王鹤(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拍摄花絮:
三天两夜,一拨新华社记者识破了内乡!
1月11日至13日,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摄制组走出内乡,聚焦挂在内乡县衙博物馆三省堂外楹联背后的故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描写了这副对联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河南内乡县一座古县衙有这么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多余,地方仅有靠一官;穿百姓之衣,不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以浅显的语言说明了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了解,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当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3天内,新华社音视频部记者王志斌、新华社河南分社音视频部主任张彩霞,记者杨静、张健等组成的摄制组,在市委宣传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局、县史志办、县文联、内乡县衙博物馆、县融媒体中心、内乡县宛梆剧团、图书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摄制组一行冒严寒加班加点、精心摄像。
摄制中,内乡县宛梆剧团的演员不辞辛劳,场景重现当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惩治欺压百姓的士兵及他卸任时百姓依依不舍送别的感人场景;内乡县史志办主任姚文书、内乡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新泽、内乡县宛梆剧团团长武新建、内乡县衙博物馆副馆长王燕争、陈晓曼等鼎力帮助。
该视频的播映,不仅展示了内乡很深的廉政文化,而且较好体现了内乡丰富的文旅资源,特别是我县在着力打造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历史文化生态名城的进程中所取得的显著效益。(樊翠华 庞磊)
来源:内乡宣传编辑室 新华社
编辑:菲儿 审核: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