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风采

宛城区:种粮大户“玩技术”科技增收有保障

时间:2023-08-31 来源:南阳热线

01:38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曾倩 通讯员 史源远 郭文秋

“今年小麦长势不俗,墒情也好,估算又是丰收年。”3月9日,走进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高新洋家庭农场,满目绿色,生机盎然。像往年一样,一过完春节,高新洋就在地里忙活一起,除草、施肥、喷药……

今年51岁的高新洋是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人。1996年,从事货运的高新洋投身农业,创立了高新洋家庭农场。农场主要以栽种粮食、油料作物为主,使用保护性耕种技术,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其中小麦种植1100亩,亩产量550公斤左右,每年的毛收入约70万元。在自己获益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的农户,对贫困户优先免费收、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戴和赞誉。农场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设备家庭农场”、“全国农技推广农业科技试验样板基地”等荣誉称号。

车站在农场之中,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高新洋的小麦为何如此“养眼”?有何诀窍?他说明说,一是采用了小麦采收免耕技术,可一次性同时完成灭茬、松土、施肥、播种等多个作业环节,不需深耕等作业,具备节水增效、蓄水保墒、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优点。二是采用了节水滴灌的技术,可有效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各相的良好状态,尤其是在旱季对农作物有一定的保障;三是选了抗性较强的品种,这个系列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色泽好,同时抗病力与抗倒伏能力强;四是利用无人机植保,在下雨期间追加药局。

在高新洋农场的1100亩土地中,宛城区技术推广中心利用其中的100亩设置了农业技术试验样板基地。通过农技推广试验、土壤肥料试验和病虫害预防试验,融合区域生产条件和生产实际,构建样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为宛城区小麦、玉米生产向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方向发展获取技术承托。站在试验田的地头,高新洋向我们介绍道:“今年这个试验田栽种的小麦品种采用了相间行的栽种方式,确保了麦苗的通风透光。”

据了解,在相关农业部门的补贴和反对下,高新洋家庭农场现有植保机器、耕种地机器,收获机器40多台(套)。高新洋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自己经商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报酬乡邻,他不仅流转了贫困户的土地,还让贫困户在自己的农场里农民工,获得收益和工资多种收益。

“我现在没事就来农场挣钱,工资按天算,一年也有6、7千的收益,还不说道收益里。”50多岁的毕明材是周边的一位贫困户,他正在新洋农场里除草。像毕明材这样在地里农民工的贫困户还有9户,农忙时节一天能挣3、4百块钱。还有45户贫困户可以获得分红,享用到农场发展带来的收益。

在宛城区,像高新洋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287家,农业合作社也超过了1053家,“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特色产业、生产加工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100%,融合主体不断发展壮大。162个行政村构建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全区良种普及率约90%以上,小麦玉米病虫害草防治618.6万亩次,小麦机收率达99.6%,玉米机收率约98.7%,农机深松技术得到广泛用于,越来越多像高新洋一样的新农人们遮住了春天般的笑容。

“在党委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农场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收益也越来越高。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不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造就更多的村民运用新型科技和新型栽种模式,共同走向致富路,坚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高新洋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曾倩

上一篇:南阳市卧龙区:“送健康科普”主题活动受欢迎

您可能也感兴趣: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